湖南师范大学
邓云华跨学科研究网

探索跨学科研究的无限可能,推动学术创新与实践融合。

凝聚团队智慧、整合多学科知识、推动学术前沿

邓云华教授

邓云华教授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专业学科带头人,长期致力于认知语言学研究、句式研究、英汉对比研究、跨学科研究的前沿探索。

 

其研究领域涵盖认知语言学、计算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,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。

邓教授在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、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、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、《外语教学》、《外语研究》、《当代语言学》等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发表多本语言学领域著作。

作为团队核心,邓教授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跨学科研究难题,推动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

个人信息

姓名:邓云华

性别:女

出生年月:1964年4月

职称:教授

导师类别:博士生导师

联系方式:872938227@qq.com

 

教育背景

1987年-1989年,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;

1994年-1997年,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;

2000年- 2004年,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。

 

任职简历

1991年6月-2000年5月,湖南教育学院外语系助教、讲师。

2000年7月至今,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,副教授(2000),教授(2007)。

荣誉与奖励

  • 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;

  • 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;

  • 2009年被评为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对象;

  • 2011年成为湖南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“亚非语言文学”学科带头人;

  • 2016年作为负责人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;

  • 2016年作为负责人获得湖南省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;

  • 2016年学术成果获湖南省翻译协会社科成果一等奖;

  • 2023年度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;

  • 2023年度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主要成员;

  • 2023年学术成果获湖南省翻译协会社科成果一等奖;

  • 2024年全国创新教学比赛一等奖团队成员之一(第二)。

  

研究领域和方向

认知语言学

 探索语言与认知的交互关系,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。

计算语言学

 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语言学研究,推动智能化发展。

心理语言学

探究语言与心理关系,揭示语言认知加工机制及个体差异。

英汉对比

探究语言、思维与文化的异同,助益语言教学及翻译。

英语教学与习得

注重语言技能培养,结合文化背景,提升学生对英语的习得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。

语言类型学

系统探究全球语言结构特性,分类比较揭示语言异同。

主要科研项目

  • 2020——至今(正在结题)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超常动宾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研究》;
  • 2016年-2019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英汉因果复句句法语义的历时演变及其认知研究》(结项鉴定结果为“优秀”);
  • 2011年-2014年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英汉句式的类型学研究》(结项鉴定结果为“优秀”);
  • 2007年-2011年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《英汉语构式的认知研究》;
  • 2016年-2019,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《英汉因果关系标记个性和共性的认知研究》;
  • 2014年-2017年,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《英汉双及物结构语法化的认知研究》;
  • 2014年-2018年,主持湖南省教改项目《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;
  • 2002年-2004年,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,《英汉句型多维度对比》

主要学术成果

论文——

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转型的促动作用,《语言文字应用》(第一),2024年2 期。

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“跑”与“ run”带宾构式搭配特征的历时演变 ,《语言研究》(第一),2024年2 期。

基于T5语言大模型的中国特色话语自动识别及特征研究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24年1期。

Development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and Its Relation With Working Memory,Journal of Speech, Language, and Hearing Research:1–17,09/08/2023(SSCI,一区,通讯作者)。

汉英心理形宾构式语义语用倾向性的历时考察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(第一),2023年2期。

汉英“动用颜色词+宾语”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的多因素研究,《语言科学》(第一),2023年3期。

动用颜色词行为全貌的动态历时演变——以“红”“白”“黑”为例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23年1期。

基于数据驱动的英语颜色词带宾构式习得的实证研究,《外语电化教学》(第一),2022年5期。

英汉超常动宾构式的认知对比——以“eat/have”和“吃”类构式为例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21年3期。

英汉因果标记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机理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20年1期。

英汉因果复句主观化的历程和机制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(第一),2019年5期。

汉英原因连词“因为”和“Because”句法语义演变的特征(第一),语言研究,2019年3期。

英汉因果复句语序和关联词标记模式的演变及其认知阐释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19年3期。

自然口语中的名词化标记“这一”,《汉语学报》(第一),2018年1期。

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,《外语电化教学》(第一),2016年6期。

英汉因果复句逻辑语义的优先序列,《外语教学》(第一),2016年6期。

英汉关联标记与条件小句语序的蕴涵共性,《外语学刊》(第一),2015年3期。

英汉被动句动词被动化的优先序列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第一),2015年3期。

英汉关系分句语法化的路径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(第一),2015年3期。

英汉中动句主语语法等级的比较研究,《外国语》(第一),2014年3期。

英汉被动句视角与标记性的类型学研究,《中国外语》(第一),2014年3期。

英汉中动句修饰语语法等级的比较研究,《外语学刊》(第一),2014年3期。

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(独立),2011年3月;

英汉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研究,《外语研究》(第一)。2011年2期.

英汉转类词的认知研究, 《外语研究》(第一),2009年6期。

英汉关系分句的认知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独立),2008年9期。

并列短语典型性的认知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独立)。2007年5期。

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,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(第一),2007年5期。

英汉异类联合短语的对比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独立),2006年8期。

工具格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扩展,《外语研究》(第一),2006年4期。

从限止到转折的历程,《语言教学与研究》(第一),2006年3期。

英汉跨分句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独立),2005年2期。

英汉联合短语的类型研究,《外语教学》(独立),2005年1期。

英汉联合短语的共性研究,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(第一), 2004年2期。

著作——

《英汉句法对比研究》,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;

《英汉联合短语的对比研究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,2005年;

《英汉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》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2年;

《英汉句式的类型学研究》,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0年;

《英汉因果复句的历时演变研究》,商务印书馆,2025年即出。

讲授课程

本科生:英汉语言对比、语言学导论、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
硕士生:对比语言学、语言学研究方法论
博士生:语言类型学、语义理论

学术交流活动

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,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